1.超聲霧化器的工作原理與特點
超聲霧化器由電能(50Hz的交流電轉變為1.45MHz以上的高頻電)轉變為同頻率的聲能(超聲波),再由聲能的動力作用而產生張力波,使其藥液形成霧粒,可隨氣流而行走。超聲霧化器主要是通過一個高頻率的壓電晶體產生超聲波。具有體積小,操作簡單,攜帶方便等優點。但是由壓電晶體產生的熱能可引起藥劑的溫度上升,因此超聲霧化器不適用于對溫度上升敏感的藥液,例如,臨床上治療哮喘的糖皮質激素可能被超聲波破壞。壓電晶體產生的超聲波還可導致藥劑,例如藥懸浮液中載運劑的蒸發,這意味著藥物可能剩留在超聲霧化器中而沒有傳輸給病人。同時晶體的表面對刮痕很敏感,所以對超聲霧化器的保養要求較高。而且由于壓電晶體和載體劑直接接觸,長時間的使用,會使晶片老化,壽命縮短。
2.空氣壓縮霧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空氣壓縮霧化器是通過壓縮空氣為驅動源來產生及傳輸氣霧的。最常用的驅動源是醫用空氣壓縮機和由醫院中心供氣系統或鋼瓶提供的經過壓縮的氧氣或醫用氣體。一般來說,使用空氣壓縮霧化器進行吸人治療時所產生的氣霧微粒比超聲霧化器的更小,不存在藥劑溫度升高的危險性,對藥溶液及藥懸浮液都可霧化。由于歐洲是空氣壓縮霧化器的發源地,所有,目前在歐洲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使用霧化器進行氣霧吸入治療廣泛應用于家庭、門診和醫院,其使用的霧化器幾乎都是空氣壓縮霧化器。
3.霧化器的選擇影響患者的藥物吸入量
氣霧是指“漂浮在空氣里的微?;蛞簞?,霧化吸入治療意味著吸入空氣載運的微粒。這些微粒不但是要吸入,而且還要通過某種方式停留在呼吸道的表面,也就是所說的這些微粒將可以沉積。氣霧的微粒大小關鍵取決于霧化器的霧化結構和工作壓力。因此對于藥物的吸人治療,霧化器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1)生物醫學工程研究表明,霧化顆粒在10μm左右的藥物只能沉積在口腔和咽喉部分,直徑在5~10μm范圍內的藥物可以進入支氣管,直徑在1~5μm的微粒能夠進人內徑小于2mm的小細支氣管(簡稱小氣道)且沉積在這些靶器官中。直徑小于1μm的微粒能進入肺泡,并順利地呼出,不沉積在小細支氣管等靶器官。超聲霧化的顆粒在10μm左右,因此90%的藥物沉積在口腔和咽喉部位。
(2)治療效果的評定除了微粒的直徑以外,另一主要因素-每分鐘的霧化藥物量及霧的密度或濃度也很重要。使用超聲霧化器固然吸收的較快,但是要特別注意在呼吸道狹窄時吸入效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這種快速地吸入治療,真正進入下呼吸道發揮作用的藥粒很少,更不用說經過狹窄氣道進入到后面的小氣管中了。醫學臨床實驗表明,最好的霧化率在0.20~0.45ml /min。超聲霧化的霧化量大,可達1~6 ml/mi n,但是氣霧中水含量大大地超過藥物含量,故只能輸送蒸餾水蒸汽和很少量的藥物。如吸人地塞米松則只能在局部起作用。而常規吸入慶大霉素在一般呼吸道感染時無此必要性。氣道反應較高的病人在吸人蒸餾水時會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哮喘發作)。